鹤唳华亭:童谣案改编后表现力弱了;太子的弱点是,他想挣扎为人
《鹤唳华亭》终于迎来了童谣大案,也是皇帝和太子顾思林彻底闹掰的开始,只是没想到那个宋贵人果真是太傻太天真了,这么容易就下线了。
其实童谣案改的表现力弱了,之前萧定权主要对抗的是李柏舟和齐王,童谣案是书中父子正面冲突的第一场重要戏,但是后来想了想,剧中这已经不是第一场了,在太子妃之死后,太子与皇帝就曾正面对抗过,但还是很重要的一场戏。这段戏份删掉了陛下被气晕和太子被鞭笞的场景,可惜了铺垫了一整集的童谣案,还没到高潮就闭幕一半了,不然诛心能更甚。
太子太想保护身边的亲人,尤其是老师死后,太子变得更加注重亲情,但是保护舅舅能不能换个方式啊,这种自损八百的方式要用几次啊,上一次这样保老师,结果呢?
陛下问了所有人是谁做的,就是没问太子,太子你知道为什么吗?那首歌涉及你妈妈,你爸打死都想不出来你能往上靠啊。听到你承认了还问你是不是想庇护谁,你是铁了心不相信他啊,太子觉得你爹会自戳伤疤来搞你和舅舅吗?
天家无父子,皇室无温情,因为有太多的阴谋诡计,太多的离间人心,父子之间的温情,彻底被撕裂了,感觉这是被顾思林算计了,童谣背后暗含顾皇后与另一王子的恋情,只有皇帝和顾思林知道。齐王党们只知道童谣是说“皇帝靠顾上位”的信息,而不知道童谣背后的隐情。包括太子自己也不知道,只以为童谣是要对付舅舅,所以才傻乎乎跳出来,要保护舅舅。
《鹤唳华亭》中在老师死后萧定权醉酒时那段心中的呼号,君是天,臣是地,父是天,子是地,人在哪里。这点其实编剧多次点题,比如开篇贵妃对萧定权的总结,萧定权失去的太多,拥有的太少,逆风执矩也要保全他拥有的那一点点亲情,所以必有烧手之患。
昨天陆文昔对许昌平说的也明白:和利害相比,殿下更在乎的是亲情。以及萧定权在每个案件中的选择,春闱案保老师,邸报保逢恩,军马案保张陆正,童谣案保舅舅,这些让人或能理解,或不能理解之处,也都能说得通了。
萧定权最大的弱点就是想要挣扎为人,在他走的这条路上,如果他想成功,生而为人的那些情感就要一一抛掉,对太子妃不能过于情深义重,对张陆正不能执行正义,不能寻求真相,不能申诉冤屈,他就只能为了那个皇位而活着,许昌平引导太子,希望太子做出选择的也是皇位为上。
而且《鹤唳华亭》中太子也太小看自己的舅舅了,为什么太子不想想他舅舅这只老狐狸怎么可能束手就擒,以舅舅的道行怎能轮的到他这个小鹌鹑来拯救,这个就是常说的关心则乱了。首先舅舅在太子眼里不是老狐狸,是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啊,参见大宗正在童谣宴上的话,和舅舅说的臣绝无恋栈之心。其次是三年前爹爹就借母亲去世之事坑害过舅舅,有前车之鉴(嗯,被剪掉了,怎么办,导演你来圆一圆,剪哪儿不好你剪这段)。
最后就是萧定权这只鹌鹑非常具有勇于献身精神,早从春闱案就表露出来,他压根不在乎当不当这个储君,他当这个储君的首先目的是为了保护他想保护的人。唯一让他觉得有太子这个身份也不错的时候,是遇见他心仪的姑娘的那一刻。
看过书的,是会这样的,从一开始的困惑,不理解,到现在慢慢接受,作者肯定也在取舍,毕竟很多东西按书拍,要解释很多,也未必解释得清楚,把书中的剧情和电视剧里的剧情搞到一起,会越来越乱。所以建议抛开书中剧情不论,只看电视剧中展现出的东西,客观地评价,这剧到目前为止,已经算是一部逻辑比较清晰。正因为他太子的身份,所以他的选择是难能可贵的,身份与选择成就了戏剧张力。还有把书忘了再来看剧可能是更好的选择,谁又有权利要求作者一定非要按书来走了。